根据《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TJ-),道路面层的厚度分为5cm、10cm,在实际工程中也可以按照面层的结构形式分为3~5+(1)或6~7+3两种。(1)5cm层:由粗集料或细集料改性沥青与骨料或水泥稳定碎石组成,结构稳定性能好,耐久性好;(4)10cm层宜采用2~4级配,但为了保证沥青混合料摊铺后不出现离析现象,一般可采用3~4级配。结构形式基层的材料为沥青混合料,面层的材料为乳化沥青,面层的结构形式主要分为三种:
1.三层结构:指在路面中两层以上的沥青面层,由不同类型的混合料拌和后分别铺筑在基层上。
2.五层结构:指一次摊铺法施工或多次重复摊铺法施工的沥青路面,包括两层或三层以上由沥青与集料组成的混合料摊铺在基层上。
3.七层结构:包括三种基本材料和四种特殊类型材料组成,包括中间层粘结混合料、中间层嵌挤混合料、两种以上结构形式组成的混合料粘结(二次压实)及三种特殊类型材料组合成一大类结构形式。根据路面基层材料不同还可以分为沥青混凝土基层、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级配碎石基层以及半刚性基层等;从面层使用性能来看,可以分为抗滑性好、抗车辙能力强、耐久性能良好等。根据施工方法不同还可以将面层分为:3~5+(1)或6~7+3两种,其中3~5+(1)是指粗集料改性沥青与骨料或水泥稳定碎石组成,由粗集料或细集料改性沥青与骨料/水泥相结合并拌和形成一层粗粒结合的集料垫层式路面。组成材料[表格]粗集料
粗骨料的物理力学指标和放射性指标,对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影响最大,应根据试验结果确定。细集料的物理力学指标和放射性指标与粗集料相同,但其物理力学指标及放射性水平应低于粗集料。碎石的物理力学参数和放射性水平,对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影响较小。[结束上表]由此可见,采用细集料改性沥青与细骨料改性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最优,因此可以适当降低沥青碎石粒径来提高细集物含量,使粗集料与细集物形成良好的级配,从而降低沥青路面的破损风险。施工技术(1)施工前应进行试铺,并根据试铺情况调整摊铺机的参数,确定最佳工作时间和摊铺厚度。(2)采用连续取芯法时的沥青混合料应在施工前预先制成,在摊铺前将其制成“L”形厚料段。(3)采用间歇式取芯方法时,沥青混合料的最大厚度不得超过5cm。(4)摊铺后应及时洒布混合料,并及时进行碾压,使混合料与路面结构紧密结合,保证路面整体强度、稳定性及耐久性。(5)摊铺机在摊铺时车速不宜超过30km/h。(6)采用间歇式取芯时应注意控制施工速度和厚度变化范围,同时严格控制碾压温度和时间,确保路面质量。(7)间歇式取芯的关键是避免混合料离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