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风水堪舆与地理学有着重要的关系。在选址程序和评价原则的基础上,本文将从现代地理学的角度对风水选址蕴含因素进行分析。
1地质
风水选址“觅龙”、“察砂”时会通过岩石的新老程度等方式判断地质的稳定性,地质是城市、聚落、建筑选址的首要条件。所以,首先对地质进行分析。将风水语言转化为地理学语言,就是主要通过地质构造、地质灾害来判断选址凶吉。在风水选址过程中应坚持观形察势原则和地质检验原则。
①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是地壳中岩层地壳运动的作用发生变形与变位而遗留下来的形迹,根据地层岩相的特征、厚度接触关系和构造变形等来判断地质构造的历程。地层厚度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沉积区形成一定厚度的地层。地层厚度在短时间内是看不出变化的。
岩相分析,是指在一定的沉积环境中,沉积物根据气候条件、地貌类型具有一定的地域特征,比如说沉积物的矿物成分、颜色、颗粒粗细、结构构造、生物化石种类等并且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变化,通过对岩相分析可以知道构造运动的过程。
山区褶皱地貌现代构造运动活跃的地区一般集中在活断层发育集中区域,这些区域火山、地震活动较多,一旦发生地质灾害,具有极高的破坏性,波及范围很广,因此选址时考虑是否位于断裂带是十分必要的。坡地是丘陵、山地最普遍的地形,其稳定性是修建面临的问题。一旦坡地的内部原有力平衡改变,便会诱发坡地岩石的破坏,滑坡、泥石流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选择地质构造稳定区域,尤其是要位于非地质断裂带是关系建筑、聚落场地及其周边环境稳定性的关键。
稳定的地质环境是选址工作开展的前提。古代通过岩石裂缝、新老程度来判断稳定性。现代规划学中是通过地表岩性、水文地质条件、地表地质条件、地质构造来判断的稳定性。古代风水选址与现代科学具体判断方法与要求不一,但是其本质依然在于选择稳定的地质环境。
②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是地质作用或地质过程中与人类活动发生冲突的表现,如崩塌、滑坡、泥石流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地质构造的稳定性直接关系到能否修建镇,风水选址在相地的过程中会通过岩石新老程度、沉积物类型等避开地质构造活动活跃的区域,降低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古人通过长期的观察和经验总结出,通过山体岩石的新老能够判定地质构造的稳定程度。古籍记载:“龙的贵贱咸基于来龙祖山的远近,龙之有祖,犹水之有源,木之有根,源远则流长,根深则叶茂。山脉来得绵远者,发福亦绵远,山脉来得短促者,发福亦短促。”现代地理学也认为,一个山系的形成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地质构造越稳定的山脉越长,地质灾害发生的概率较小,人类居住的安全性较高。所以在选址我们要尽可能选址在构造稳定、山系源远的龙脉,这样就拥有了稳定安全的环境。
除地质构造和地质灾害以外,地球磁场也会古人判断风水的考虑因素,罗盘的使用源于此。
地质灾害发生频率较小,甚至没有乃是风水选址的保障。古代通过沉积物、地貌变化等判断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高低。现代已经建立了各种灾害监测机制,采取GIS技术进行频率高低的分析等。古代风水选址与现代科学具体判断方法不一,但是其本质要求依然在于选择地质灾害发生频率低的区域。
2地形地貌
“龙”、“砂”、“穴”是对山脉走势和小山分布布局的评判,转化为地理学语言,就是对地形地貌的观察。在风水选址过程中还应坚持整体系统原则和观形察势原则。
“觅龙”是从宏观的角度上对山川地貌形态的考察,“察砂”是从中观的角度对各种不同的地貌形态的考查。地形地貌的判别与“气”、“龙脉”联系在一起,风水上讲求“形气相随”,注重局部与整体的衡量。地形是对地表高低起伏、陡缓等特征的描述,是对微观特征的判断;地貌则说明地形形成的原因、过程和时代,具有一定的整体性。
山地的地形起伏、高程等都会对选址产生影响。地形地貌内部元素之间的搭配,如山脉的走势、坡度、坡向等,都会对局部小气候产生影响,如果各要素配合不当会造成“气”的流失与混乱,产生降水失衡、太阳辐射不足等问题,从而影响到生活。
自然环境的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会产生不同的地域环境,选址合适的龙脉和砂山成为关键。比如说,湖北利川市鱼木寨选址在背靠齐跃山草场(龙脉),与凤凰山一脉相连;东有鸿鹄山为砂山,西有红岩寺、大寨小寨岩的砂山,东西砂山担当护卫之值的风水宝地。
地貌条件对区域小气候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比如,坡向、坡度的不同引起温度、湿度的差异。空气中温度、湿度的不同体现在民居在坡向的选择上,我国民居一般选在南坡,符合风水评价的坐北朝南原则。结合中国地理相关知识,我国南北坡获得的降水量存在巨大差异,以秦岭为界,秦岭以南是我国亚热带温度带和湿润区,秦岭以南获得的降水多于秦岭以北区域。
当上午太阳直射东坡时,露水蒸发过程中消耗了太阳辐射;当太阳辐射下午直射西坡时,西坡蒸发的热能减少,而土温和气温的热能增加较多,容易出现干热现象。丘陵地区,坡度导致风速的差异进而也会导致建筑物布局的不同,坡度对排水、抵御洪灾均有影响。
总结起来,古代对地形地貌的判断源自实践经验的总结。现代主要是通过GIS和遥感进行地形地貌的分析,以及生态敏感性分析来判断选址的合适位置。二者本质上是一致的,应选在地形起伏较小、坡度适中、坡向向南的区域,这样才可能良好的自然环境。
3土壤
风水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相土”,即是对土壤的察看,是经验性的评判方法,这个过程是伴随着“穴场”的而进行的。土壤的判断应该坚持整体系统原则和因地制宜原则。
古代通过辩土、称土、覆土三种方法来观察土壤。土壤的颜色、质地、气味均是判断的标准。通常选在色彩鲜明的区域,避开青黑地区;质地精细、含水量高;避开气味恶臭的区域。不同的土壤类型,其地基承载力也就不同,承载力低的区域易发生地面坍塌等灾害。古人通过“称重”的方式来判断土壤容重,从而探知土壤承载力的高低。
古代称重分为三类,六、七斤重为凶土;八、九斤重为吉土;十斤以上为大吉,是选址的首选。现代学科的角度,这三类土分别对应的是机质土;砂土或粘土;碎石土。土壤的渗水性、透气性均是通过覆土的方式判断的,古人认为地下水丰富的区域,土壤的吸水性较好。这些手段与方法可以避开不洁的土壤环境,保证了农业耕作的源头。
土壤能为植物提供所需的水分、热量等营养物质,里面包含的水分条件、具体营养物比例的高低不同会形成不同的土地类型,从而这些土壤表现出不同的形态特征。土壤形态是判断土壤质地、肥力的特征,这与古代评价土壤凶吉的依据是一致的。土壤类型的不同对地表自然植被也会有影响。一般而言,地表自然植被种类丰富、生长茂盛的区域土壤质量较高。
总结起来,古代通过对土壤颜色、味道、膨胀情况的判断,寻求土质坚固、水分条件较好、渗水透气性高的土壤。现代主要通过实验对土壤水分条件、质地、肥力等进行分析来判断土壤质量与特征。古代与现代虽然采取的手段不一,但共同目的在于选择合适的土壤,为民居选址提供良好的条件。
4水源
“观水”是选址中关键的一步,应该遵循水质分析原则。清代蒋大鸿编写的《水龙经》里面提到“反飞水”、“反跳水”、“重反水”、“反弓水”均是不适宜选址区域。理想的居住地应是靠近水源,河流的流速平稳、缓慢,河道弯曲等。
从地理学来看,风水选址涉及到的水源包括地表水、地下水两种类型。就地表水而言,水的流速、流向及位置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水源深长、流速平缓区域是民居选址的吉地。水源深长,意味着水源丰富,能够满足农业耕作以及基本生活的需求。水流平缓则说明该流域极有可能位于河流中下游,河面宽阔,水流平缓,泥沙的堆积作用和搬运作用处于不显著状态,发生洪水灾害的可能性较小。就一般情况而言,河流的发源地水流比较湍急、河道短浅,河流的发源地基本位于高山峡谷之中,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较高,是不适宜民居选址之地。
风水理论中以河道弯曲内部为吉,河道外侧为凶。河流的凸岸是民居选址的吉地,凹岸为劣地;受河流冲击作用的影响,河流凹岸的大量泥沙搬运到了的凸岸,凸岸修建民居获得的耕地面积高于凹岸。例如古人通过洪水沉积物的调查与分析来确定曾经发生洪灾的程度。
就地下水而言,一般都是选址在拥有优质地下水的位置。优质的地下水含有丰富的钠、钙、镁、铁等人体所需的矿物质,并含有与人体健康有关的锌、硒、锶、钴、钼等微量元素。相反,使用劣质的地下水会使人们出现怪病。
地下水位深时能够保持土壤稳定的干湿环境,地下水位浅时,易被开发利用导致水源枯竭。地下水位发生变化引起地层物理形状的改变,地下水位上升时可以使岩土出现软解、水解等现象,地下水位下降时可以使岩土出现脱水、收缩等现象。造成地基膨胀收缩的不均匀变形,产生坍塌、破裂等地质现象。
古代判断水源的凶吉主要依靠直观的判断。现代主要从水的水质条件、距水源距离、取水便宜程度、人均水资源量、洪水淹没程度等来判断水源,达到选址的目的。二者采取的方法不一、标准不一,但是其本质都是寻求适合居住的水源之地。
5气候
“点穴”“取向”的过程中是在对地形地貌的判断的基础上,对区域内局部小气候的分析,应该遵循顺乘生气原则和坐南朝北的原则。
气候包括光照、温度、风、降水、湿度等因素,是各因素相互影响的过程,在风水活动中最为明显。阳光是判定风水效用的最高准则,是衡量建筑物理性环境的重要指标,获得太阳辐射能越多的地区太阳光照越强。阳光对人体生长具有杀菌作用,阳光强烈的地区,蒸发比较旺盛,空气干燥,容易使人处于烦躁的状态;阳光不足的地区,给人阴暗的心理暗示,风水上称之为“家宅不宁”。
现代科学认为,在太阳高度角最小日时,某地获得的平均阳光照射≥3h时适合人类居住。就北半球而言,南坡获得的太阳辐射能多于北坡,所以窗户都是向南开的。
风也是影响选址的重要指标。从风向角度来说,夏季主导风向为东南风,面南而居能获得更好的采光与通风,获得更好的舒适性;理想的风的状态应该是清风徐来,凉爽干净,这样的风才能够凝聚“生气”。从现代学科的角度来看,风口的风过于急劲,不利于修建房屋,将聚落选在山脉背风坡,能够阻挡寒风南下,提高局部区域的温度。
以上所谈到的小气候对小环境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地貌部位表现出来的。小气候的变化决定了整个环境中植物、土壤的好坏以及整个自然综合体的质量。
古人通过对风的判断、和地形地貌的关系来确定区域环境的气候特点,而现代主要通过光照时长、温度等来判断气候条件。无论是古人还是现代,舒适宜居的气候环境都是寻求居住理想之地的追求。
6自然植被
自然植被在“龙”“砂”“穴”中均有体现,与地形地貌、土壤的判断是一体的,彼此之间相互影响,风水评价自然植被“树木茂盛则生机旺盛”,在选址评价中强调因地制宜原则、依山傍水原则。
建筑与环境是空间围合结构中点与面的关系,自然植被是衡量环境的重要指标。自然植被的生长情况、品种的丰富程度都会对环境产生影响,进而影响风水选址。
阴阳平衡是风水理论的原则之一。风水上要求的阴阳平衡是指自然植被的种类应该处于平衡状态,某一种不应处于过度优势的状态,某一种处于极度劣势的状态,各植物品种之间层次合理配置。自然植被过密会导致空气不流通,太阳辐射会无法照射到地面,自然植被过稀无法提供足够的资源。所以,在择基时尽可能的选在自然植被丰富、品种齐全的地区,这样的区域才有足够的“生气”。
古代根据自然植被的茂盛程度来判断是否为生机之地,这与现代直观判断自然植被生长情况是相同的。
综上研究,选址涉及美学、地质、生态等方面的内容。依据传统风水选址理论,寻找适合之地涉及山脉走势、水源源头、土壤质量等因素,这些因素都能够从现代地理学的角度分析,并加以解释说明。风水选址的步骤与现代学科之间具有相似之处,如相土观水与规划前期向相关部门索取水文地质等资料条件的目的是相同的,只是古代判断手法粗略,现代的手段更加高明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