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区域概况与地质环境
滑坡区位于秦岭山脉西延部分,典型侵蚀构造中高山地貌,坪定-化马断裂带从牙豁口滑坡体所在斜坡经过,且断裂带走向与牙豁口滑坡滑向近于平行,断裂带分割地层,控制影响山体走向,使山体表现为断块发育,破坏强烈,形成典型的构造破坏带,新构造运动十分活跃,运动形式为山地隆起、河流下切以及断裂复活等,形成典型的高山峡谷地貌.区内岷江自北向南从坡脚流过,对坡脚长期侵蚀.主要出露的地层为:泥盆系古道岭组(D,)海相碎屑岩-碳酸盐岩;石炭系(C)浅海相碳酸盐;断层角砾破碎岩;黄土(Q8);流水堆积物(Q.、Q.P);全新统重力堆积物(Q.l、Q.0)(图1).
2、滑坡特征
年发生的滑坡12,是在老滑坡滑床上发生的复活滑动,滑带方向在平面上呈不规则“S”形,滑动方向依次为61、74°、97°.滑动面的坡度变化较大,依据坡度的变化将滑坡体分为大小不同的上、中、下3级滑坡块体(图3).上级块体为复活滑坡的主要物质来源及驱动段.该滑体启动后向两侧扩散,左侧堆积体受前缘反坡平台阻挡后,停滞在缓坡平台上部(图4);右侧堆积体呈“土石流”状沿前缘的陡坡继续向下滑动,对下方的中级块体产生加载.
左侧部分滑体平面形态呈上窄下宽的不规则三角形,平均宽度91m,滑体长度m,面积2.2万m2;相对高差75m;依据钻孔揭示,滑体具上薄下厚的特征,平均厚度16.7m.右侧部分滑体平面形态呈长舌形,平均宽度84m,长m,面积5.6万m2;相对高差m;依据钻孔揭示,滑坡体具后部薄、中部厚的特征,平均厚度14.6m;滑体主要由碎石土和炭质板岩碎屑组成.
中级块体平均宽度59m,滑体长度m,面积3.0万m2;受地形控制,滑体滑动方向呈不规则“S”形,自上而下依次为90°、60°、70°;依据钻孔揭示,滑体具有后部薄、中部厚的特征,平均厚度13.8m;滑体主要由碎石土和炭质板岩碎屑组成.
下级块体前缘呈扇形,平均宽度m,滑体长度m,相对高差m;受地形控制,滑动方向自上而下依次为°、°、°.依据钻孔揭示,滑体具后部薄、中部厚的特征,平均厚度10.1m;滑体成分主要为碎石土,夹杂有灰黑色炭质板岩碎屑.
3、滑坡复活成因
地形地貌条件.滑坡所处侵蚀构造中高山地貌﹒山坡陡峻,滑坡后缘海拔m,前缘海拔m,相对高差m,滑体中上部坡度约15°,中下部坡度约18°.这种后缘高陡、前缘开阔的地形为滑坡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临空条件,位于斜坡高处的岩土体由于势能大,为斜坡岩土体下滑提供了足够的下滑动力.
岩土体特性.钻孔揭示,滑坡体上层以碎石土为主,下层为灰岩及板岩碎屑(图5).上层碎石土以块石和碎石为主,架空结构,松散,利于地表水的入渗和流通;下层灰岩及板岩碎屑受断裂构造和滑动扰动影响,极其破碎,遇水易软化和泥化,力学性质较差,属易滑地层.
降水.受年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舟曲县夏季暴雨及长期降雨比往年平均明显偏多,据舟曲县东山气象站资料,年5月初-7月中旬,舟曲县东山镇累计降水量达.9mm,较往年偏多20%,7月19日-8月13日共有8d发生降雨.发生滑动时的7月19-21日连续降雨.
地下水软化滑面.经高密度电法探测,发现各级块体滑动面上都有地下水分布.上级块体0~13m深度内存在显著的局部聚水,中级块体有较为连续的地下水,分布深度5~18m,水位较为稳定,说明该滑坡体已形成了统一含水层,下级块体表层集水明显,且中下部有较为明显的地下水分布,滑体从上到下均受地下水作用,软化作用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