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中国的古火山,大家可能觉得北方,山西、内蒙、黑龙江比较多,南方的朋友比较少机会能见到,其实在我国江苏省南京市附近就有不少的古火山分布,其中就有一座体量颇大的古火山。由于地处南京江宁区,这座古老的火山已经融入到城市面积扩展当中,成为了一座名副其实的城市里的火山。这就是很多南京人都知道的南京江宁区方山。
方山远景方山位于南京市江宁区,占地面积8.6平方公里,紧靠江宁大学城和高新企业区。从远处望去,方山是一座不太高的平顶山(海拔约米),如一方印,古称印山。方山虽不高,但由于位于平原之上,仍不失巍峨挺拔。天气晴朗的时候,你站在南京中山陵公园的高处朝南边眺望,就能隐约看到远处地平线上方山的轮廓。
从中山陵看方山方山是南京地区著名的死火山之一。山体基部坡度较缓,上部悬崖壁立,四周受雨水冲刷而沟壑纵横。约在距今万至万年之间,方山发生过两次火山喷发,岩浆冷却凝固形成山体。山上有两层玄武岩覆盖,下面一层覆盖在第三纪中砂砾层上,厚度约54米,这是第一次喷发的玄武岩。再上又为一层玄武岩覆盖,即第二次喷发时堆积起来的。此后一直没有再喷发过。
一般去看火山,都希望看到火山口那种典型的锅底形状,但是去过方山的朋友可能会发出疑惑,火山口怎么找不到呢?其实方山前后经历过两次喷发阶段,而且方山古火山的喷发属于比较温和的方式。
~万年前的一天,地底隆隆作响,接着地动山摇,方山位置下面岩浆顺着裂隙慢慢涌上地表,巨大的压力让地壳岩石隆起,形成了一个火山锥,方山第一次喷发,然而岩浆并没有爆炸喷涌而出,而是慢慢在火山口堆积,逐渐口部形成了一个炙热滚烫的熔岩湖。
熔岩湖估计当时的熔岩湖直径有~米。随着熔岩的不断上涌,熔岩湖东北角,朝向现在大学城公园的方向破开了一个口子,岩浆外溢,向山下流淌了1公里左右逐渐冷却成为熔岩岩。后来火山口的熔岩湖逐渐冷却,形成了一个平顶的地貌,而第一次喷发的火山口,深埋在厚厚的火山岩下面,所以无法看到。
熔岩外溢岩浆溢出方山的第二次喷发,大概发生在~万年前,相比第一次温和的方式,第二次喷发就剧烈得多,一天,沉寂多年的方山山顶冒出白烟,过了没多久,突然一声巨响,岩浆夹杂着碎石爆裂喷出,巨大的爆炸把山体东北侧炸出一个豁口。山顶14公顷左右的面积消失。爆炸的威力之大,喷出的碎屑甚至向东北方向飞出了5公里,落在了今天东焦水库,梅龙路以北的区域。爆炸结束后,岩浆直接从豁口溢出,不停流淌了几年后,方山才完全沉寂下来。所以第二次喷发的火山口,也很难看到原貌了。
爆炸性喷发第二次喷发削去的山体今日的方山已经是一座死火山,周围被南京传媒学院、金陵科技学院等大学城和加洲城、玺台、骊都、名仕园等居民小区包围着。已经成为了一座围在城里的火山了。
方山周边今天,当你在茶余饭后,爬上这座不高的山丘,是否能想象到当年壮观的喷发场面?
保卫南京,抗击日寇
方山留下最多的军事遗址,还当属抗日战争初期的国军地下工事,混凝土整体浇铸。其出入口,有的是开门式,顶部覆土种植草木,有的是竖井式,更加隐蔽,有两侧台阶可供上下;地下工事相互有地道连接,深不可测。当时,保卫南京的外围阵地在江宁镇、牛首山、方山、淳化镇、汤山、龙潭一线,由永久性钢筋混凝土工事、铁丝网、防战车战壕等组成。方山地区尤为坚固,地下工事出入口大多位于山腰的尽头,居高临下,背靠绝壁,易守难攻。
在年南京保卫战期间,俞济时七十四军负责牛首山、方山、淳化一线。以秦淮河为界,方山、驻方山的是五十一师三O二团,团长程智。五十一师防区,特别是淳化为日军重点攻击区域。据参战日军评价,淳化一带工事极为坚固,但配备兵力极少,尽管如此,日军仍然“伤亡不断,最后连前进都很困难了”。
当时淳化守军仅为三O一团,对抗的却是吉住良辅第九师团的三个联队及机械化部队等,以步兵、炮兵、坦克、工兵、飞机协同的立体作战。三O一团血战三日,团长纪鸿儒以下伤亡一千四百余人,没有后退一步,后因邻近的汤水(今汤山)失守,被迫奉令撤退。方山在淳化之西,当面之敌为日军一一四师团的奥旅团(一二八旅团),奥少将先进至方山东北,后又转回秦淮河西岸的师团主力方面,绕来绕去始终没敢直接攻坚。程智几天后在收复南京城西南赛公桥(今赛虹桥)的战斗中阵亡。五十一师在南京保卫战中共计伤亡七千八百余人,四个团长一死三伤,其中三O五团团长张灵甫是在支援淳化的战斗中负重伤,三O六团团长邱维达是在中华门以西的城墙上负伤。
梵观点:不起眼的一座山,却有曾经壮丽的喷发和悲壮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