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北京林业大学建校70周年。从新中国成立之初时的应运而生,到新时代发展过程中的黾勉图强,北京林业大学以“植绿报国”为精神内核,因林而生、因林而兴、因林而强,在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的道路上肩负重大历史使命!回望70年悠悠岁月,这所学校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变迁?又留下了哪些令人难以忘怀的瞬间?今晚21:50,由北京银行独家冠名播出的《档案》为您倾情讲述!
01:32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千年银杏见证峥嵘岁月
北京西山大觉寺中有一棵千年古银杏,见证着北京林业大学筚路蓝缕的峥嵘岁月。新中国成立之初,这座著名的古刹,连同附近的莲花寺、普照寺、秀峰寺及响塘庙,成为了北京林业大学的第一个校址。那时,国内百废待兴,林业技术人才寥寥无几。年10月16日,北京林业大学的前身——北京林学院应运而生,自此,新中国有了第一批林业类高校。
建校初期,一批怀揣热血的青年人投入到中国的林业建设中,沈国舫院士就是其中一位。他是中国第一个林学专业归国的留苏学生。如今的西山,已经是一片郁郁葱葱,可在当时却杂草遍野,碎石裸露。为了改善西山环境,他读遍了几乎所有可及的书籍,常常骑着一辆半旧自行车,挑苗上山,挥锄刨坑。在那个几乎从零开始的岁月中,以沈国舫为代表的北林师生为“植绿报国”付出了怎样的艰辛?沈国舫如何回忆自己的一生?
情系山河矢志笃行
一代代北林师生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水土流失是中国主要的环境问题之一,严重制约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关君蔚深入山区,与泥石流“较劲”了大半个世纪!为了取得可靠的动态数据,他曾只身一人在山上观测,在破石头屋里度过了两个雨季;为了学习防治泥石流的“土方子”,他曾当了三天义务“羊倌”,听老牧人讲泥石流爆发前的种种迹象……他总说“我去水势最凶的沟看看”,呕心沥血“破解”泥石流爆发的“密码”,为中国水土保持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启动了“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在这一工程中,最主要的针叶造林树种是油松。一代代北林师生埋头苦干,从“六五”计划开始专注油松遗传改良研究,前后经历40年,不断突破技术瓶颈。如今,青年学者钮世辉是北京林业大学最新一批研究油松的科研人员,被称为“松柏男神”!他如何揭开油松的遗传密码?为什么偏偏要选择啃这个硬骨头呢?
七秩芳华弦歌不辍
新时代奋楫扬帆砥砺向前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北京林业大学始终紧跟时代节拍,关键时刻从不缺席。北京林业大学助力脱贫攻坚,对口定点扶贫内蒙古科右前旗,科研团队打造了国内第一台沙果去核切分自动化设备,改变了当地的生产状况。而在北京冬奥会期间,北林冬奥志愿者团队同样大放异彩,温暖着每一位国际友人。
来自北京林业大学的杜安娜,是北京冬奥会一名交通领域志愿者,负责为各国记者提供交通资讯服务。她和志愿者们用一个小小的“发明”解决了复杂的出行问题。他们每晚将班车信息制成表格上传到网页,并将生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