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萎缩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浅谈两周时期,江南地区出土的支石墓的界定
TUhjnbcbe - 2024/5/19 17:57:00
贵州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http://www.txbyjgh.com/m/

支石墓与大石盖墓这类巨石遗存在世界范围内有着较为广泛的分布,此前在东亚地区的发现主要集中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我国东北地区的辽宁、吉林两省,学界对于此类巨石遗存功能和用途的看法并不统一,但大多认为与丧葬、祭祀活动相关。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在本文研究范围内偏东南的部分县、市已发现有近60座此类遗存,学者多将其纳入本区石构墓葬的范畴。本文也倾向于认为此类遗存应当与丧葬、祭祀活动密切相关,并将其视作一类墓葬遗存加以讨论。但受限于遗存的保存状况和资料发表的不足,根据出土遗物可供判定大致年代者数量很少,仅约占参与统计的墓葬总量的1.87%。

从这类墓葬遗存的构造与形制分析,可将它们分为两类:甲类采用多块较大支石支撑其上巨大的盖石,在地面营造出一定的墓内空间;乙类则先向地下挖掘墓坑,再用较大的盖石完全覆盖此坑,在坑口通常只用较小的支石支撑盖石,甚或不用支石。学者对于乙类遗存的叫法比较一致,多称之为“大石盖墓”或“石盖墓”。但对甲类遗存的称呼则不统一,有人称“石棚墓”,有人称“支石墓”。从其结构观察,甲类遗存的主体均由盖石和支石两部分组成,盖石大多是未经加工的巨大板状或团状石块,支石则为盖石下面直接支撑并承受盖石重量的石块,由于支石形制的不同,会造成甲类遗存在整体形态上出现较大差异。

目前来看,只有其中一部分遗存的整体形态呈现棚状,其他的则难以用“棚”字描述。正如毛昭晰先生所指出的,“支石墓”一词可以涵盖“石棚墓”,而“石棚墓”则不能包括所有的“支石墓”。

综合考虑后,本文采用“支石墓”这一名称来指代本区内已发现的具有明显支石和地上墓室空间的遗存,用“大石盖墓”来指代那些支石不明显并具有地下墓穴者。总体来看,无论是支石墓还是大石盖墓,在营建理念上均与前述土墩墓、土墩石室遗存及竖穴土(岩)坑墓差异明显,它们以其巨大的盖石覆盖着地上或地下、或大或小的墓内空间,而不进行封土掩埋。

由于本类墓葬遗存的保存状况通常较差,出土可断代遗物的单位非常有限。仅就现有的资料而言,这类墓葬遗存在本区的出现,大致始自西周早期,于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较为流行,至春秋中期逐渐消失。分布的区域大致限于北至三门,南至苍南的浙东南沿海地区,另在金衢盆地东缘的东阳一带也有少量与之相关的发现。类似遗存的规模差别并不显著,大都长不过3米,宽不过2米。只有东阳祥湖村所见的一座形制特殊,规模较大。此外,在部分支石墓遗存中发现了上下叠压的两组遗物,学者大多认为支石墓遗存中也存在有多次使用的现象。

按照墓葬遗存是否具有明显支石分为两类:甲类为支石墓;乙类为大石盖墓。

(一)甲类:支石墓

据支石、盖石的形制差异,分为3型。

A型:三面支石、单盖石。据支石形制差别,又可细分为2个亚型。

Aa型:各面用长方形板石、条石紧密埋立支撑盖石。有的用卵石或片石铺底(例1)。

例1,瑞安岱石山M。盖石现已无存,三面支石下部保存状况尚可。东、西、北三面用长条形支石排立成石壁,朝下坡的南面不见支石。石壁外底部用块石支撑,并培有厚达0.5米的护土。室内平面呈长方形,长约2、宽约1.3米,估计室内原高度约有1米。内底部用厚0.3~0.4米的泥土填平,其上铺有一层卵石。

例2,瑞安岱石山M。盖石现已无存,东、西两侧支石大体保持原貌,北侧支石已大多倾倒于室内。用多块长条形支石和板状支石在原本高低不平的山地上构筑东、西、北三面石壁,朝下坡的南面不见支石。石壁外底部用块石支撑,室内、外均培筑厚达0.8米的护土。室内平面呈长方形,长2.3、宽1.8、高约0.8米。据村民回忆,原存的盖石长约3~4米、宽约2~3米、厚约0.5米,盖石下有一个高近1米的空间,当地俗称“仙人桥”。

Ab型:各面用2或3块较大块石摆立支撑盖石。

例,瑞安岱石山M。保存状况不佳,盖石现已无存,地面上残留3块高约1米的不规则大石块作为支石,内底部用厚仅0.1米的泥土加以平整,其下见一层稀疏的碎石。

B型:四角支石、单盖石。

例,瑞安岱石山东山脊墓。发现时保存状况较好。盖石平面略呈长方形,长2.7、宽2.1、厚0.48~0.56米,四角下用不规则块石作为支石,使盖石高出地面达0.75米。北边用3块大石围成石墙,石墙的空隙用砾石填塞,但墙体与盖石不相连接,并不承重。南面不见石墙,只用砾石环绕一周。此墓于年调查发现,现已毁坏无存。

C型:两面支石、多盖石。目前仅见一例。

东阳祥湖村墓。遗迹保存状况较好,安志敏先生曾指出此墓或为由支石墓向土墩石室遗存的过渡形式,惜未见遗物出土,无法从年代上验证这一推测。该墓平面呈长条型,全长12.5、宽2.8米,高出地面1~1.3米。南、北两壁用叠垒的石块或整块石板作为支石,形成有间隙的石壁。其上覆盖着8块盖石,盖石之间有的密合,有的留有空隙。东、西两端地面各竖立巨石作为挡板,西端挡板已向外倾斜,其内部还竖立一块石板,或为墓门一类的设置。

(二)乙类:大石盖墓

本类墓葬遗存发现的数量很少,不再分型。

例,瑞安岱石山M。残存盖石平面形状不规则,最长和最宽处均在1.75米左右,厚0.4米,表面和背面均较平整。盖石西端压在一高出地面的岩石上,东端斜插于地面之下。盖石下土坑略呈长方形,长1.1、宽0.9米,西侧最深处约0.4米,东侧现深0.2米,报告推测东侧坑口曾因土壁坍塌而降低。坑壁与坑底不作任何加固与铺垫,坑内已淤满泥土,在接近墓底的泥土中发现一小节朽骨。

1
查看完整版本: 浅谈两周时期,江南地区出土的支石墓的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