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保留乡村特色风貌,尊重乡村现状,不搞千村一面,注重保留乡土味道。结合长期以来的观察实践,中国城市科学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方明就如何传承和创新乡村建筑风貌有以下思考。
一、多元碰撞是当下乡村建筑风貌的主要表象
目前我国大概有5亿多人口居住在农村,农房总量大、分布多、影响范围广,全国农房建筑总面积约占全国总建筑面积的52%以上,还不包括公建,但总体而言乡村建筑风貌令人堪忧。
不少乡村在建筑风貌问题上存在布局混乱、简陋呆板、张冠李戴等问题,一些富裕起来的农户新房不伦不类,模仿城市、国外建筑;大部分农房外观呆板简陋,“火柴盒”式的农房比比皆是。除了建筑手法较为单一,材料材质也很匮乏,要么是工业材料,要么是传统材质,缺乏创新。
多元碰撞是时代的特色,我们不能回避,这些年社会变化节奏加快,文化多元冲突,经济发展极不均衡,造成了乡村在风貌上多元混杂,欧式、中式、东洋式、现代式、后现代式、徽派、吊脚楼等各种风格多元碰撞。
多年之后,当经济、社会等趋于平衡,再回看我们这个时代,当前这种多元混杂的碰撞风格也成了一个独有的特色。民国风实际上是西洋建筑和中式建筑不成功、不成熟的结合体,但是放到今天看,也是一个时代的产物。
二、深入挖掘和探索乡村建筑的本质和内涵
1、影响乡村建筑发展的主要要素
乡村建筑的发展涉及到生产、生活等方方面面,要想把乡村建筑研究透彻,需要多个维度系统全面地研究。结合实践,我们归纳出乡村建筑主要要素有七个方面:地域、民族、乡土、生产、生活、时代和文化,这些要素是做好乡村建筑设计的关键。
地域:不同的地域、地理和气候,决定了不同的乡村建筑特色。要深入挖掘地域的特征,要把当地独有的气候、地理环境表达出来,要把当地独有的地形地貌、山水环境反映出来。
民族:不同的民族和人群有不同的生活习惯和审美取向,影响和决定了乡村建筑的功能和形式。要充分的反映当地的民族或者本地人的习惯,审美取向和特征。即便是在汉族地区,也存在着不同地区不同的习俗。
乡土:乡村的建筑往往受制于经济、交通、建筑材料等多种因素,不如城市这么精美和庞大,反倒形成具有乡村气息的独有特色。乡村建筑要充分反映乡土的特色,要土,不要洋,不要像城市的建筑一样。
生产:农村的建筑不仅仅是生活、居住的地方,也是生产的场所。农村住房里院落棚圈、储物室等都是为生产服务的,所以农村建筑风貌要充分的反映它的生产特色。
生活:乡村建筑是乡村生活的写照,生活影响了建筑,建筑也制约了生活。当下乡村的生活单调而脆弱,要么围着一台电视机,要么围着一台麻将桌。我们的住房应把乡村生活逐步丰富起来、提升起来、品味起来,注重居住的安全性、舒适性和便捷性。
时代: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乡村建筑特色,我们今天看到的乡村建筑,要么是清末民初的传统建筑,要么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乡村建筑,进入新时代,我们的乡村建筑该怎么体现时代精神,值得思考。
文化:中华民族一直发展在乡村社会,文化、音乐、艺术、文学都一直孕育在乡村里面,体现在建筑中间,建筑的牌匾、对联等都无一不体现文化。未来我们的文化复兴还要源于乡村,乡村更加容易把文化复兴起来,乡村建筑风貌要充分把文化体现出来。
2、吸取乡村建筑智慧指导现代房屋建设
遵循自然的布局。过去没有空调,便利用山的阴凉、树的阴影来建设布局。南方地区炎热需要通风,有对天井空间的通风设计,利用自然的冷热空气调节;还有干栏式建筑,底层架空的建筑设计在住宅之间形成穿越式通风,有效降低了室内外温度,利于防潮,同时避免了底层结构建设性破坏所带来的滑坡等自然灾害。
就地取材。乡村建筑往往就地取材。如海边用石头垒砌的房子,就地取材方便,也便于抵御海风、台风等影响;用皮子做的蒙古包,取材便利,也便于游牧民族的迁徙;夯土建筑,夯土通过包浆和工艺也可达到二三百年的使用寿命;干栏式建筑,其木结构虽然只有百十来年寿命,但因木材便于砍伐,便于加工和更新更换零部件,综合考虑很划算。
自我建设。过去采用投工投劳的方式建造,有些村民将自家的树捐献出来,有些村民投入人工劳动,而钱主要用来买油漆、钉子等一些当地生产不了的材料。反观现在农村建房都是到外面买建材,造价高,而且没有把居民的参与感和积极性调动起来。
不断更新。过去房子的建造是动态的,分步实施。这种逐渐完善建设的方式,解决了当前资金短缺和生活之间的矛盾;同时,这种分步建造的过程也是一栋房子不断调整完善的过程,可以不断更新更换零部件,如门板坏了可以就地取材换个门。
三、在传承创新基础上加快提升现代乡村建筑品位
1、传承和细化乡村建筑本土特色及风格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往往一个县里会有七八种风格,每个乡镇都有不同的特色。即便同样一个地区、一个区域也有区别,比如河北地区,保定可能和廊坊也不太一样。因此,不要用一种形式去对待不同的村镇,要注重建筑风貌的差异化特色,千万不要做成地方民居所谓的标准图。
传承和细化传统建筑特色及风格。我国传统建筑有八大民居风格,在此基础上住建部年又进一步挖掘整理出种各具特色的传统民居,极大的丰富了我国传统民居种类和风格。在建筑风貌的提升上,我们要以传统八大民居为框架,以近种传统民居为蓝本,挖掘细化上千种不同的民居类型,形成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建筑风格。
沿袭和重塑建筑符号。众多的农村建筑都有自己独有的建筑文化符号和独有的建筑细部,把建筑符号和细部,应用的新的民居建设中去。针对建筑风格不突出的地区,结合当下时代特征文化的研究,生产生活的一些特色,我们还要塑造当下的独特乡村建筑符号,并且运用到乡村建筑改造中去。
尊重和还原当地生活习惯。要充分反映当地民族和人群的生活居住习惯。要用生活习惯指引建筑形式和风貌,而不要用国际化的形式来改变传统生活习惯。建筑形式还要充分反映各种民族和人群的特色。
刻画和显现乡村文化艺术。要把乡村文化的显现反映在建筑上,比如对联、祖宗牌位、新的符号、反映乡村生活的绘画音乐等。历史有记忆,把文学、音乐、美术等要素充分在乡村建设中体现出来。
展示和体现时代科技特色。乡村建筑要体现时代和科技特色。我们提升农村的居住环境和风貌,不是为了简单的做旧仿土,更要反映当下的时代精神。乡村的建筑要体现时代性,多用新科技,建筑节能技术,互联网,智慧建筑,在建筑上都要得到体现。
2、充分彰显乡村建筑的乡土特色
多用乡土材质塑造特色。乡村建筑要多用乡土建筑材料,只要用了乡土材料,马上就能体现乡土特色。什么材料在农村都可以作为建筑材料,比如茅草、皮毛、树木、竹子、碎石、泥土、废砖等,既节省材料又能够体现乡村建筑的质朴、节约、丰富、原真的特色。
三种外墙建筑材料为宜。在建设方面采用三种外墙建筑材料为宜,根据经验,两种外墙材料往往显得单调,四种显得过于花哨凌乱。如兴山的昭君别院民居改造中,重点部位采用了一定面积的木质门窗,大面积的仿夯土墙,青石的基础和墙群,显得既乡土气息浓郁,又丰富美观。
精心设计生产辅助用房。生产用房是乡村建筑的一大亮点,往往不起眼的辅助用房是未来乡村建筑的一个突破口,要专门精心设计。如黔东南的晾晒架,在路边、河边放上晾晒架,成了当地构图的一个新景观;婺源的篁岭村,晒秋已经成为了它的名片。这些反映生产的元素已经成了风貌的特点。
设计乡村美好未来生活。未来乡村将发生巨大的变化,乡村的人口将迁徙和重构,乡村的未来生活也需要重新设计。乡村需要构建一个集聚、凝聚、有活力,一个融洽的熟人社会。
3、用“新三字经”指导乡村建筑风貌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在黔北民居的挖掘中,提出了“小青瓦,坡屋顶,转角楼,花格窗”朗朗上口的“新三字经”,高度概括了黔北民居的特征。“新三字经”对当地的农村建设起了非常形象的指导作用,胜过无数的图集和设计,非常适合新民居的创造和推广。“新三字经”里直接讲到了建筑的产品、建筑的部品,而不是简单地讲建筑的色彩、建筑的方案,基层人民都能听懂,也很快地推广了,所以这几年反倒创造了黔北民居为特色的新民居。
我们在宜昌市兴山县乡村振兴规划中关于新的乡村建筑风貌中也提出了“新三字经”:“青陶瓦,美翘角,木花窗,黄漆墙,石基础,美图文,轻透镂,钢玻璃,花果香,夜色靓”,既突出了地域风格,同时也结合了现代生活的需要,创造了一些新的诠释。
四、重构和创新未来乡村建筑新范式
1、让乡村建筑产生新的功能
功能转换。现在很多传统乡村建筑其中一部分功能已经失去了它的意义,遗留的这些建筑需要我们重新利用起来,要使它的功能发生转换,适应现代功能需求。有些原来是住房、民居的,现在可以把它开成民宿;有些原来是生产、辅助用房,现在可以把它变成咖啡店;有些原来是公共的祠堂,现在可以把它变成图书馆;有些原来是礼堂、仓库,现在可以把它变成村民活动中心或演艺厅等。
要让乡村建筑产生新的功能,通过功能的转换激发新的活力。比如牛栏咖啡、猪栏茶吧,是利用各家各户废弃的牛栏和猪栏,加以改造装饰,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融进民俗酒吧、茶吧元素,打造成的品牌性休闲场所,它具有独特的创意和古朴的环境氛围。
形式重构。随着功能的转变,传统建筑的形式也会发生变化。有些传统的建筑形式在制约着新的功能需求,因此可以局部改造它的形式,让它的形式进行重构,激发出新的火花。松阳的契约博物馆就是以村庄公共功能为载体,把原先两个仓库利用玻璃连廊连接起来,形成新的乡村博物馆的风格。
风格碰撞。现在是一个多元碰撞的时代,不要害怕和回避风格混搭。事实上多种风格聚在一起反倒能够体现新时代的建筑特色。所以要将不同风格经过精选,把现代风格和传统风格合在一起。现代风格允许一定程度上与传统风格进行混搭,但过于欧式、过于突出的不适合。
材质混搭。材质混搭既要使用传统的乡土材料,也要使用一部分现代材料。当然,要选取现代材料里面相对跟传统材料较为协调、较为适合的去混搭。同时现代材料要做的细腻,要用传统的方式和习惯去做。老料新做:乡镇里有很多传统遗留下来的木料、石料、砖瓦,这些都是宝贝,要把他们精心保护起来,镶嵌在新建的建筑之中,发挥新的价值。土料洋做:乡土的材料可以用一些新的构图手法,现代的设计手段打造出既乡土又时尚的效果。
粗料细作。村镇建设要粗料细作,精细打造,刻画出细部来。乡镇的建设是历史不同阶段的演绎过程,新旧的混合搭配让空间效果更有变化、更有惊喜,不落俗套。湘西十八洞村在风貌提升中,民居木墙传统刷桐油的做法,外观黑黢黢的显得很破旧,不符合现代新时代的要求,这次采用用木的本色加清漆的做法,既用了传统的材料,又显得亮堂;传统建筑采用竹篱糊泥巴(原来是牛粪)做外墙装饰,非常有乡土特色,但是不耐久,且造价很高,建议新采用泥巴加胶水在工厂统一预制,现场安装,既耐久又省钱。
2、大胆创新未来新民居
为新乡村人做设计。未来可能会出现逆城市化现象,未来乡村里的人无非是留下的人、返乡的人和逆城市化、旅居的人。那么这些人都不是原来传统的乡村人口,即使是留下的人,结构也发生了变化。这些人在生活习惯、审美体系、情绪方面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我们则要为这些新乡村人做设计,研究他们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创造新的功能,适应新的生活。
采用新的结构形式。乡村建筑要采用新的建筑形式,比如轻钢结构、新型木结构等新的形式,这些结构材料也是适合乡村情况的。我们要在农村使用新的结构,大胆创造新的构筑方式。现在的工业材料往往没有个性,而传统乡土材料的造价很高,无法实现工业化。我们需要去研究新的乡土材料,未来一些新型建筑的围护结构、装饰结构,可以工业化批量生产,既能降低成本、又能实现个性化。
注重人文意境追求。中国传统民居注重神魂,不像欧式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