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白癜风治疗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西北干旱带是我国缺水的地区之一,植被类型以荒漠草原为主,土地沙化严重。这条干旱带面积广阔,涉及宁夏、甘肃、内蒙古等省区,历史上有“十年八旱”的说法,自然环境恶劣,不利于农业生产。
为发展“戈壁农业”,当地群众在裸露的沙地上铺一层10~15公分厚的碎石,终于成功在荒地上种出了庄稼。时至今日,压砂种田已成为西北经典的旱地耕作方式,广受农户欢迎。
宁夏压砂地
研究显示,压砂好处颇多:每年4~5月,压砂地的日平均地温比裸地高出1~1.5℃,种子出苗时间早;浅层土壤的含水量提高64.6%以上,水分蒸发量减少86.8%,保水能力突出。另外,砂石层还减少了风蚀,改善了区域小气候,形成了特殊的砂田生态系统。
年以来,宁夏砂田进入蓬勃发展期,成了当地农民的“致富宝地”。中卫市将砂田西瓜作为特色产业,掀起了砂田扩建的历史性高潮。截至年,该市硒砂瓜面积已超过6万h㎡,总产量万吨,环香山地区8成以上的旱区群众因此在城里买了房、买了车。
硒砂瓜又名“戈壁西瓜”、“沙漠里的西瓜”,因富含硒元素且种在砂田上而得名。砂田耕作原本是一项伟大壮举,但瓜农的常年连作却招来了众多质疑,众多专家学者对其潜在危害进行了实地调研。
首先,硒砂瓜会加速新砂地老化,消耗土壤的“生命力”。据当地瓜农反映,硒砂瓜一年仅种一茬,瓜季结束后不再种植其他的农作物。实则是水分流失、营养匮乏,难以供养庄稼生长,导致土地长期裸露、荒芜。
硒砂瓜田/图源新华社
其次,硒砂瓜耗水量大,出苗期、果实膨大期都需要灌溉补水。每亩压砂地可栽~株瓜苗,瓜苗生长期需补灌3次。很多砂田的补灌用水都是微咸水,含盐量2~5克/升,氯盐是主要组分。随着盐分积累,压砂地难免会盐渍化,不利于生态修复与植被生长。
更严重的是砂田盲目扩张带来的“二次破坏”,包括开荒垦殖、挖山取石(新砂地需取用大量碎石)、抛荒老化砂田等等,亟待整治规范。
年,宁夏中卫市硒砂瓜开始转型,推广“三年轮作制”,这意味着有三分之一的砂田休耕轮作。进入年,部分地区的做法更加严厉,直接禁种了硒砂瓜,例如宁夏红寺堡区就已发出相关通告:
从年起,红寺堡区范围内硒砂瓜地全部予以退出,不再种植,全部恢复草原植被和原土地用途。如继续强行种植,破坏植被的,将按照破坏草原行为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将依法予以追究刑事责任。
事实上,保护性耕作是管理压砂地的最好办法,“退耕还草”和“三年轮耕”都是必要的保护手段。一味追求经济利益而疯狂扩张、挖石翻耕并不可取,这种行为不仅短视,而且相当盲目。
压砂地陷入困局,黄河水或能“救急”?
“砂田问题”主要是缺水问题,而缺水是自然因素所致,和当地的气候条件相关。
我国的压砂田主要分布于干旱和半干旱气候的过渡带,植被退化、生态脆弱是其典型特征。中卫市环香山地区年降雨量只有毫米,海原县也只有~mm,但蒸发量却高达0毫米,难以满足农业这一“耗水大户”的需求。
西北干旱区的农业补水有两大重要来源:一是开发利用地下水,二是引入黄河水。
西北地区的浅层地下水多为微咸水,可用作枸杞、小麦、西瓜等农作物的补灌用水。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随着灌溉年限的增加,压砂灌溉区已出现农作物被氯离子毒害的现象,而且情况呈现出加重趋势。
因此,用地下微咸水灌溉砂地并不是长久之计,黄河水或许才是“救急”的关键。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长河,年均径流量为亿m,相当于长江年均径流总量的6%。对陕、甘、宁等北方缺水省区而言,黄河的淡水弥足珍贵,堪称发展农业的“瓶颈资源”。
我国历来有“天下黄河富宁夏”的说法,中卫、中宁、吴忠、银川平原组成的宁夏川区是直接受惠区,素有“塞北江南”的美称。宁夏的黄灌区分为两类,一类是位于黄河沿岸的自流引黄灌区,已有0多年历史;另一类则是位于中部干旱带的扬黄灌区,属于新兴灌区。
宁夏沙坡头
上世纪70年代,我国兴建了固海扬黄灌溉工程,将青铜峡水利枢纽截流的黄河水引流至中宁县、同心县、海原县等地区,宁夏中部的干旱带也因此得到了灌溉。
资料显示,这项引水工程每年可输送4亿m黄河水,为万亩干旱土地提供了灌溉用水。在这当中,有万亩是基本农田,另外68万亩则用于种植枸杞、硒砂瓜、红枣等特色经济作物。
黄河水为何有望成为“救急”的关键?一是因为水质好,盐度低,不会导致土地盐碱化,生态效益更好;二是水资源相对丰富,供水量大,每年可灌溉农田多万亩。
根据《宁夏引黄现代化生态灌区建设规划》:在未来10年内,宁夏将对万亩灌溉农田进行改造,发展节水农业、生态农业,改善灌排条件,开展水环境治理。届时,压砂地等传统旱区的生态治理将成重点,砂田的土壤条件有望得到改善。
黄河水固然重要,但还远远达不到富足的程度。目前的黄河依然处于缺水状态,年曾流域性缺水40亿m。预计到年,黄河流域缺水总量将达到亿m。等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完工后,我国可从长江水系每年调水亿m,必将惠及黄河上中游的旱区农田。
总之,压砂地处于我国的生态敏感区,保护性耕作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既要选择合适的经济作物(如金银花),又要加强水肥管理,科学引水,善用有机肥,一步步改善土壤、恢复生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守住“绿水青山”,将碎石荒山变成“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