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萎缩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2019年,96岁台湾老兵问大陆的侄子我 [复制链接]

1#

年,湖南省常宁市的邓友爱,突然接到了一通来自台湾的电话,在电话中一位老人对他说:我没有钱,回去你还养我吗?

打电话的是邓友爱的大伯邓雪桂,是当年赴台湾的老兵,现已经96岁了,一生未婚,没有儿女。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邓友爱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大伯,并告诉老人:不管你有钱没钱,我都养你。

邓友爱为什么愿意承担起赡养大伯的责任呢?

邓雪桂这一生历经沧桑,有太多的无奈和辛酸。

年,邓雪桂出生在常宁市一个贫困的家庭里,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

在邓雪桂的印象中,小时候都没有吃过一次饱饭,自己又是家中的长子,不得不帮父母照顾弟弟妹妹。

10岁的时候,他亲眼看到侵略者,在自家的土地上,烧杀抢夺,无恶不作,他恨极了这些侵略者。

恰逢年的时候,国民党在四处征兵,他决定要参军赶走侵略者。

于是他不顾家里人的劝阻,毅然决然的选择参军,想着打败侵略者后,就能迎来安生的日子。

但天不遂人愿,国民党反动派故意撕毁协定,发动内战,作为军人的他不得不服从命令,将枪口对准自己的同胞。

在年,邓雪桂所在的军队恰巧路过家乡,于是他就向上级请假,回家中探望自己父母和弟弟妹妹。

殊不知,这是他这辈子最后一次见自己的母亲,此后他近40年都没有再踏上这片故土。

年,国民党军队在战场上节节败退,蒋介石无奈只好撤退到台湾,这也了导致大批国民党士兵被迫离开家乡,来到这个他们完全不熟悉的地方。

邓雪桂来到台湾之后,因为自己不识字,一直都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他只能靠着体力搬运东西,勉强维持生计。

每天晚上,邓雪桂只要一想到亲人,他就夜不能寐,不知道他们过得怎么样,还能不能吃饱饭。

期间他也试图与家人联系,但是当时的台湾处于封锁状态,根本无法与家人取得联系。

邓雪桂的母亲在家中也是日日盼着儿子回来,自从年,儿子最后一次回乡离开后,她就每天站在村口看望远方,常常用方言呼喊着:我的儿呀!我在这里等你。

村里人看到他这个样子,纷纷劝他,雪桂很快就回来了,你快回家等着,但她就是不走,说:我儿子希欢我在这里等她。

整整40年,邓雪桂母亲一直都在村口等着儿子,从未有过间断,日夜都在盼望着儿子,双眼早已哭瞎了。

年,邓雪桂的母亲一病不起,临终之际,她紧紧握着小儿子的手,嘱咐他一定要打听到你大哥的消息,无论是什么消息,一定要到坟前去告诉我。

说完邓雪桂的母亲就闭上了双眼,怀着莫大的遗憾,离开了这个人世。

而远在海峡一岸的邓雪桂却不知道这个噩耗,他还依旧幻想着和家人重逢的画面。

邓雪桂的弟弟妹妹帮母亲料理了后事,想起已经这么多年都没有收到哥哥的消息,他们以为邓雪桂凶多吉少了,便也为哥哥也准备起了“后事”。

就这样日子一天的过去了,就在所有人都淡忘了这个哥哥的时候,一个万分惊喜的消息传了回来:邓雪桂还活着!就住在台湾省的桃园市。

带回邓雪桂消息的老乡是位老兵,当年他和邓雪桂一起去的台湾,这些年也一直和邓雪桂住在一起。

可惜这个好消息来得太晚了,如果母亲早点知道,也不至于带着遗憾离开了。

于是邓雪桂的弟弟就拜托这个老乡,替自己给哥哥带一封信。

信中,邓雪桂的弟弟告诉他:母亲还健在,她一直都在想你,并且还告诉他,家里一切都好,没有搬家,还在原来的地方。

弟弟之所以撒这个谎,是想催促他早日回家,毕竟时间不等人,兄弟姐妹几个都已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不想让他再留下任何的遗憾。

时光飞逝,那个青春洋溢的年轻小伙,早已被生活摧残的体无完肤,一直都沉浸在思乡的痛楚中,也不愿意娶妻生子。

时隔40多年邓雪桂收到亲人的信,很是激动,他颤颤巍巍的打开了信,在他看到熟悉又陌生的笔迹之后,他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情绪,顿时泪流满面。

邓雪桂很是高兴,兄弟姐妹都在等着他,更让他高兴的是,母亲依然还健在。

放下信件之后,邓雪桂为了能尽快回家在母亲床头尽孝,便马不停蹄的准备回乡事宜。

坐在开往家乡的车上,他望着窗外陌生的环境,回想着与家人重逢的画面,内心止不住地激动起来了。

可当他回到阔别四十余载的家乡后,却始终没有见到母亲的身影,一番追问之下才知道,母亲早在一年前就离开了人世。

并责问弟弟,为什么要骗自己,邓雪桂为此还差点动手打弟弟。

弟弟之所以说母亲还在世,只不过是想让你回来祭拜一下母亲,因为母亲生前最记挂的就是你,临终的时候,还不忘想着你。

邓雪桂来到母亲的坟前,他摸着那冰冷的墓碑,只见“扑通”一声邓雪桂跪在了地上,一边磕头一边哭着说:娘,我来看你了,儿子不孝。

地上都是碎石子,尽管膝盖和额头都是血,但已经被心中的疼痛给掩盖过去了,心中的疼痛和悔恨犹如千斤重担,早已压着他踹不过气。

他跪在地上,久久不愿起来,他无法原谅自己,最后还是在旁边人的搀扶下,他才终于从地上站起来。

邓雪桂不止一次幻想着和母亲重逢的场面,没想到自己等了40多年,最后却是这样的场面。

回到家之后,邓雪桂看到自己的房间,屋内的摆设未曾动过分毫,就连桌子上也是一尘不染,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下来。

一番伤心过后,兄妹几个这才坐下来互诉衷肠,弟弟妹妹以为邓雪桂在台湾有了自己的小家,这次匆忙没有带家人一起回来。

邓雪桂摆了摆手,说道:我没有结婚,至今还是孤身一人,刚到台湾那边,人生地不熟的,连生存都是个问题,再加上自己也没有什么文化,自己大部分的生活,都是和昔日的战友们度过的。

邓雪桂见到已经长大的侄子和侄女后,不由得感慨万分,随即就打开行李箱,将自己从台湾带回的东西,悉数交给了他们。

村里人得知邓雪桂回来了,便纷纷前去看望,并且还会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吃饭。

虽然邓雪桂离开家乡数十载,但对家乡的发展更是无比上心。

当他看到村里的小学非常破旧,下雨的时候,教室里没有一处下脚的地方,却还是能听到孩子们的读书声。

邓雪桂看到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又回想到自己当年没有好好珍惜上学机会,如今自己再怎么受苦受累,也不能苦了孩子们。

于是便毫不犹豫掏出几百块钱,帮村子里重新修建学校,让孩子能够安心的教室中学习。

看到有些乡亲们的家庭条件非常贫困,邓雪桂于是就亲自到他们家中,不仅给他们送钱,还给他们带各种补品,虽然邓雪桂给的钱不多,但足以改善他们的生活。

邓雪桂眼见自己的侄子长大,转眼间又到了娶妻生子的年龄,但还没有很好的落脚地方。

于是便拿出自己所剩的积蓄,为他们盖房,不想让他们步入自己的后尘,打一辈子的光棍。

在乡亲眼中,邓雪桂俨然就是一个“富豪”。但实际上他们殊不知,邓雪桂在台湾的生活,靠着每个月十几的补贴和出卖劳动力度日。

这些积蓄都是他从牙缝中挤出来的,为了积攒这些积蓄,他甚至住到了破旧不堪的房子里,不管别人怎么劝他都没有用。

他说:现在攒钱为了就是有朝一日,能够回到大陆,帮扶家乡的发展。

邓雪桂这次在常宁呆了很长一段时间之后,又回到了台湾。

他的弟弟妹妹都劝他,让他留下来,说他一个人在外面无依无靠,这里就是你的家。

邓雪桂直接拒绝了,台湾那里有我的亲人,我早已习惯了那里的一切,反倒是这里,夏天蚊子那么多,我一点都不适应。

其实弟弟妹妹知道大哥,说的这些话只不过是借口,不想给他们添麻烦。

邓雪桂深知自己已经上了年纪,什么忙都帮不上,还得让他们倒贴自己,再加上台湾那边还有几个一起走过来的战友,说什么都不能抛弃他们。

弟弟妹妹见大哥的犟脾气,也不好再阻拦他,只会嘱咐他,有时间就多回来看看,这里是你的家,回去之后要多写信,我们都会想你的。

从年起,邓雪桂每隔几年都要回家一次,到上世纪末,他先后4次回乡。

每次回去,邓雪桂都会拿出积蓄回家乡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对弟弟妹妹以及侄子等晚辈也是多加照顾。

亲人都非常感谢他,邓雪桂每次回乡,都要为他摆宴席,并邀请村子里的所有人,都来参加宴席。

此后邓雪桂的弟弟妹妹日日夜夜,都在盼望着邓雪桂能回来安享晚年。

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远在台湾的邓雪桂身体一天不如一天硬朗了,再加上邓雪桂将所有的积蓄都用到家乡建设上。

身边的战友也一个个离自己而去,邓雪桂陷入了孤苦无依的境地,没钱也没有力,那条海峡再次变成了一道天堑,阻挡着他回家。

96岁的他,觉得自己可能没剩下多少时间了,于是想到了自己不管在哪,最后都要回到母亲的身边。

在过完生日之后,他拖着年迈的身体,来到电话旁边,颤颤巍巍的拿起电话拨通侄子的电话。

在听到侄子的肯定回答后,他高兴的热泪盈眶,原来家一直都在,没有忘记我。

于是他就开始收拾起了自己为数不多的行李,不久之后便踏上了回家的归途,临走的时候,他还多次检查了自己的行李,生怕将自己与亲人的全家福遗落在此。

与之前不同的是,他再也不会离开家乡,更不会离开母亲的怀抱了。

其实这个电话,邓友爱已经等了很多年,他一刻也没有忘记大伯对自己家的帮助。

在自己最落魄的时候,是大伯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大伯对自己恩情,这一辈子他都不会忘记。

更何况在父亲过世的时候,临终前趴在我的耳边,再三的交代我一定要赡养大伯。

父亲过世之后,邓友爱就给大伯打电话回来,但每次都被他以各种理由拒绝,无奈的邓友爱只能遵从大伯的想法。

邓友爱为了不辜负父亲的嘱托,为此还亲自前往台湾去找大伯出来,但大伯却始终不肯见自己,万般无奈之下,邓友爱只好回来。

邓友爱挂掉大伯电话之后,当即就将给大伯收拾出一间敞亮的房子给大伯安享晚年,在得知大伯回来。

为此邓友爱还特意带着家人像奶奶当年一样,在村口迎接着大伯,他终于完成了奶奶的遗愿。

邓雪桂看到家人之后,眼泪瞬间止不住,此后,邓友爱一直都在大伯的床前侍奉着,事无巨细。

离家70多年的邓雪桂此刻终于不再漂泊了。

无论身处何方,家依然是我们最温暖的港湾,这里有我们最挚爱的亲人,有我们最熟悉的味道,也有我们难以割舍的情怀......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